公益诉讼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作为检察机关一项新的业务增长点,是检察机关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职能和新使命。2025年11月14日,吉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活动第6期,在91暗网-暗网福利-91直播
B404教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公益诉讼实践研究”为主题,特邀吉林省吉林市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四级高级检察官付勋担任主讲人,由91暗网-暗网福利-91直播
王勇教授主持。

付勋检察官首先介绍了公益诉讼的顶层设计与发展,介绍了从2012年至2025年,检察公益诉讼发展的全过程。关于公益诉讼的领域,付勋检察官提到2021年党中央印发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要求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完善法律制度,目前监督领域已经从4+1个扩展到4+11。紧接着付勋检察官介绍到公益诉讼监督理念,包括牢固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理念;审前实现保护公益的目的是最佳司法状态;高质效办理好每一件案件。关于检察公益诉讼的特点,付勋检察官从界限区分、监督内容、职能定位和监督特点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指出首先,不能将“公益”泛化;其次,监督范围不但包括“已然”,还包括“未然”;再次,公益诉讼具有可诉性;最后,公益诉讼是公共利益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
付勋检察官在介绍到民事公益诉讼中提到,民事公益诉讼的监督范围涵盖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英烈权益保护、安全生产等多个领域,诉讼身份为“公益诉讼起诉人”,诉讼主体为海洋环境监管部门、检察机关、政府授权给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行政机关,还提到目前公益诉讼也开始向公共卫生等新领域进行探索。
最后,付勋检察官向我们介绍了检察公益诉讼办案模式并引入了实践中多个案例,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检察公益诉讼具体在实践中是如何展开的。其中包括泥炭土保护专项监督、松花江流域保护专项监督工作、桦甸洗砂场13年污染案等典型案例,引发了我们关于界定“具有监督管理职责”责任主体问题以及行政机关是否依法履职的标准问题。付勋检察官还向我们介绍了当前公益诉讼的难点和问题,包括:第一,案源开拓难;第二,调查取证缺乏强制性;第三,“一案三查”机制的落实;第四,非诉执行的监督。实践证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公益保护领域的生动实践和原创性成果。检察机关依法立足法律监督职能,维护好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使命光荣。付勋检察官强调,作为奋战在公益诉讼战线上的十年干警,无比荣幸见证了该制度的从无到有和不断优化完善,立法在即,任重而道远。

讲座尾声,王勇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王勇教授提出“沟通两个世界的意义”,法律职业共同体面对社会大众时要以理服人,展现办案的艺术与说理的技术;在法律职业共同体内部,要沟通理论与实践,实现从经验向理论的升华。然后,引入名医扁鹊和其大哥的故事,向我们阐释了预防式环境公益诉讼的重要性。期待通过法律职业共同的共同努力,让全体国民一直生活在碧水蓝天之下。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踊跃向付勋检察官请教问题。付勋检察官结合自身办案经验,逐一耐心解答,细致回应每一个疑问。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课程受益匪浅,填补了自身在公益诉讼领域的知识空白。
